东海生活网

热图推荐

[东海城事] 牛!东海籍青年作家徐则臣《放牛记》出现在2024年全国统考高考卷

2025-3-11 09:59:11 3948 0

[复制链接]
常务管理员 发表于 2025-3-11 09:59:11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连云港

常务管理员 本帖作者

2025-3-11 09:59:11

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中,现代文阅读Ⅱ的材料出自东海籍青年作家徐则臣的散文《放牛记》。
徐则臣的小说既有书写“北漂”青年生活的现实性作品,也有描述时代激荡的历史性作品。他的散文有不少涉及自己少年时代在东海县乡镇的成长往事,《放牛记》是其中之一。《放牛记》属于回忆性散文,围绕着作者少年时代的放牛生活展开,感情较为丰沛细腻,文风亲切中带点幽默。
20250311_095715_000.jpg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节略)


20250311_095715_001.jpg

很多农村的孩子都有放牛的经历,在河里游泳的经历,掏鸟窝、逮鱼摸虾、土坷垃焖山芋的经历。还有,偷西瓜的经历,就像《北上》剧中“一群孩子在运河边上玩耍,看到装满西瓜的船只缓缓驶来,几人的眼里顿时冒出兴奋的光。瞅准时机,从桥上一跃而下,几人分工明确,有人望风有人负责偷瓜。但热闹的动静很快就让船上的人有所察觉,立马出来呵斥制止。眼看情况不妙,负责偷瓜的几人迅速跳入水中,准备跑路。”这一幕,就像我们小时候割草放牛的间隙,去路边的瓜田里,悄悄地,走一走,看一看。
20250311_095715_002.jpg
牛在农村曾经是重要的劳动力,是传统农业重要的生产力。牛山镇因境内牛山而得名。牛山,位于东海县城南侧,海拔56.4米,因形似牛而得名。《江南通志》《海州志》载:“牛山,高五十丈,周围二里。产水晶石。泗州皇陵,于此发脉。”明隆庆《海州志》记载:牛山“去州治西南七十里。山下有石,故名”。《隆庆海州志》中有“牛山镇”行政设置 “牛山镇,在房山西。”清《康熙海州志》也有记载“牛山,去州治西南七十里,产水晶石,泗州黄陵以此发脉。”“牛山镇,在房山西。”嘉庆年间,已有“牛山镇”建制,嘉庆年间“海州疆境图”里,“牛山镇”的“牛山”图示占地很大。
20250311_095715_003.jpg
关于牛山,有传说。牛山镇,因境内东南有一山酷似牛形而得名。传说古时候有一年天气大旱,牛形山下有一老农种了一大片西瓜,因大旱苗上仅结了一个西瓜,老农悉心照顾,西瓜长得很大很大。一地主老财看到,想要买来进贡给皇帝,并要挟若不愿意明日就要派人来抢走。老农愁得寝食难安,夜深人静之时,老农听到周边有人说:“千万不要把西瓜送到皇宫”。老农不知声音从何处来,四处询问,发现声音是从西瓜肚里传出来,说它是水晶牛,偷跑到西瓜肚子里吃西瓜,结果出不去了。西瓜皮坚硬无比,老农砍了好几个时辰,终于在天微微亮时砍出了一道缝隙,再一斧头下去,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水晶牛跳了出来说,“为了感谢你救我出来,我走之后,你要沿着我跑过的地方挖土,会发现我送你的礼物”。老农将信将疑,回家拿出铁杵,挖到深处,发现地底下全是闪亮亮的石头。原来,水晶牛的汗渗到土里,都变成了水晶。后来,水晶牛跑过的方圆92.79平方公里,被后人称为牛山。
20250311_095715_005.jpg
20250311_095715_004.jpg

关于牛山,还有神话。牛山原名万花山,在远古时代,天上有一头金牛,王母娘娘差牛拉碾,金牛不从命,王母娘娘一怒之下,挥动御鞭狠狠抽打金牛,直至鞭入下界。牛身落入万花山,牛蛋落入山西田里,牛头落入牛头江,从此万花山上山峰有巨石如牛状,山西田里有大圆石两块,故名牛山。今东海县城有晶牛广场(1992年建成时称奔牛广场)、金牛公园等景观景点,与城南牛山遥望。
20250311_095715_006.jpg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剧中的“夏凤华喜欢追星,梦想着有一天能去看李宇春的演唱会;邵星池喜欢做饭,梦想着开一家自己的餐馆;周海阔则是个文艺青年,喜欢写写画画。”而原著作者徐则臣的少年梦想是做一个卡车司机,后因一部电视剧想成为一名律师,再后来成为了一名作家。茅盾文学奖授奖词写道:“在《北上》中,徐则臣以杰出的叙事技艺描绘了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在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中,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次第展开,并最终汇入中国精神的深厚处和高远处。中国人的传统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围绕大运河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在21世纪新的世界视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现。”
20250311_095715_007.jpg
走进茅盾文学奖《北上》,走进奋进不息大河,走进徐则臣家乡,品读水晶之都东海,畅游温泉之乡东海。
20250311_095715_008.jpg
<部分图片、字体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来源东海文旅集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费找工作,招工人,就上东海生活网招聘!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