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山靑水秀好风光
山这个古老的名镇,因山而得名,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祖祖辈辈得到山的恩赐和这块土地的养育、繁衍生息;不熟悉的就是祖居房山的人也未必知道她的来龙去脉。 据史料记载,南宋建炎四年初夏有一云游僧人来至山下,自语道:此山形态象凤又似笔架,正值僧人沉思未语之时,从天降下一只彩凤,僧人脱口而出:“真乃吉祥之兆矣,就叫凤凰山吧。”后又联想到笔架、房梁,他将其两者中和,从此房山就这样得名,这个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 在房山历史的长河中,因列强相互争斗饱经沧桑。她有过喜悦,也有过哭泣和悲伤。她象一个有见识、有阅历的炎黄子孙,生于宋,兴于明、清,振兴与当今盛世。 她以山势峻峭、怪石异木、清泉碧潭、春花秋月、仙气威岚而自豪。她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于苏鲁的汇合处---苏北平原,游子名士曾有诗叹曰:“一山一水互风流,映得古镇满眼秋,青松红叶情切切,闲云野鹤意悠悠,崖前遗山矗天立,涧畔苍龙伏地游,鸡犬相闻人物泰,神仙过此亦想留。”原“茶庵”中的子童殿内碑石记载:自清嘉庆12年后,房山就有魁星阁、茶庵、碧霞宫、石佛寺。其中碧霞宫建于何年不得而知,后有名僧王善人补建复修,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建筑的规模,耗资不下万金。王善人为宏扬佛教文化,徒步数万里化缘筹资修建房山庙宇,被房山人流传至今。 当时,这些建筑虽不十分宏伟壮观,但也结构精巧,檐飞壁翘、画栋雕梁。殿内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乃巧夺天工矣。入殿使人肃然起敬,仿佛置身于仙境瑶池。山顶碧霞宫院内五层宝塔式钟鼓楼高耸入云。晨鼓暮钟回荡在十里长空。这还不算,每逢庙会良辰,庙内求佛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秉烛焚香昼夜通明,袅袅香烟为古房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青纱。这不是神话,不是梦幻,而是不争的事实。后因战火古迹早已荡然无存。 上房山观光的朋友们,你们顺着上泉路一直往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天驾校”训练基地,往上百余米就是闻名遐迩的“上清泉”,千百年来,它以其甘霖般的泉水滋哺数千万当地居民,可惜遭人为损坏,现成一眼枯井。再从上清泉往东北走约150米是上世纪民间自发筹资复建的魁星楼,殿内的魁星爷独占鳌头手持朱砂笔,替圣上御点状元,如果你家有高考的举子,进院一拜,肯定得魁,很灵哟,请君不访一试。魁星楼墙外是英士祥、英士德弟兄在石壁上雕刻的布袋和尚,只见他常年微笑: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和魁星楼一路之隔的对面是茶庵庙遗址。从遗址往上约100米便是房山第二高峰“天仙顶”,一块硕大顽石坐落于青松翠柏之中,上面雕刻着为兴建庙宇捐资助物的名册,不知有多少游者驻足观看。每逢春节、庙会,天仙顶游人如织,闹市也未曾有此热闹。 从天仙顶往上走约80米便是主峰。也就是碧霞宫遗址。遗址2011年被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物保护点,遗址上有史毓章①先生墨宝“万虑皆空”,四字刚劲有力,书写于宣统元年吉月。出云洞、潮云锅、会仙台三景相连也在主峰。它们以形怪让人感到奇特,以庞大让人惊叹,以出云时的壮观勾起人们无限的奇思妙想。如你能身临其境,真有飘飘欲仙之感。每逢游人坐在会仙台上向四周眺望,碧波万顷的良田、农家的袅袅炊烟和人勤物泰的情景,以及房山街大小建筑尽收眼底。更吸人眼球的是山北面的圣地湖,碧波荡漾,渔歌晚唱,每当夕辉映照水面时,真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光异彩。攀过会仙台,翻越一块块横卧山顶的巨石,顺着曲径行至山的东坡,要从下天梯钻山洞,提着心捏着一把汗才能来到“关老磨万石”和石佛寺遗址。当游人仰望二丈有余的巨石时,不难联想到当年那位顶天立地、威风凛凛的关二爷,他每逢出征都要到此磨刀,可想这块仙石该有多大的灵气。朋友们,游房山不看此石,等于没到房山。石佛寺遗址已被开采成悬崖绝壁,游人无法观赏。上世纪商贾工农捐资将无首石佛迁到山西边安坐,修复如初静受香火。 古往今来,房山以这些神奇的传说和特有的景致,怎不让人心驰神往。她吸引着无数游人观赏。盛世今日,向往房山已成海州以西、沭阳以北,以及周边地区居民的首选之处。春节,庙会游房山均达数万人以上。 来过房山的朋友们,欢迎你们再次光临。至今还没来房山的朋友们,你们不觉遗憾吗?热情好客的房山人欢迎您!来吧,朋友们,来房山看看吧! 注: ①史毓章:字赞成,房山街清末文人,朐西四大才子之一。清末朐西四大才子:刘光典、刁礼忠、郇正刚、史毓章 撰稿人:笔架房青 2014年5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