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笔者从东海县农委获悉,今年东海县小麦实现单产421.34公斤,比去年增加41.78公斤,增幅达11%;总产49.09万吨,比去年增加5.74万吨。这是东海县开展以新品种、新技术、专业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粮食高产创建结出的硕果。
近年来,作为粮食生产大县,东海县围绕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目标,加大优质良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强化科技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落实关键措施,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部整县制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推进县,东海县还借助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开展稻麦周年关键技术配套集成和“一方三区建设”,借助省农业三新工程科技综合示范推广项目和农业部稻麦产业体系试验站东海示范点建立稻麦周年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借助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进行示范带动,借助农民培训工程开展技术培训等,整合了技术攻关、集成、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辐射带动的关键要素,对粮食周年增产模式的推广起到显著地促进作用。
为了促进粮食周年增产模式的顺利实施,东海县专门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县农委及乡镇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行政领导小组,以及由有关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创新团队,全面负责组织协调、资金落实以及方案的制订、专题研究、技术培训和指导等工作。同时,认真落实“六个一”工作责任制,以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为核心,乡镇、企业、合作组织等技术人员共同参加的近200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按照有目标、有任务、有效益、出成果的要求,联系到村、组、户,分片包干,责任到地块,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切实做好粮食周年增产模式的示范推广,提高新技术的普及率,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东海县组建农民科技培训讲师团,深入基层进行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科技赶集、科技入户、印发科技资料等方式,将新品种、新技术及时宣传到千家万户。同时,建立“典型示范基地、技术培训与指导、专业化服务、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和稻米企业参与”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典型引路、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信息服务等技术传播形式,使项目区农户转变重视水稻、玉米、花生生产,忽视小麦生产的思想观念,了解粮食周年均衡增产的意义,熟练掌握粮食周年的茬口衔接和关键栽培技术,辐射带动全县粮食周年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据了解,去年东海县共召开现场会、观摩会8次,培训农民与相关经纪人、种植大户、专业化服务人员865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5万份,科技特派员指导和服务农户6590人次。
在技术推广方面,东海县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为核心,发挥“大户带小户、小户带周边”的优势,同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发展。项目区企业负责开展订单生产及品牌创建,由专业化农业合作组织在项目区开展统一提供优质品种、统一水浆管理、统一施肥、统一主要病虫害防治、统一生产技术指导工作。目前,共有20多家企业、40余家合作社、1000余户种田大户参与到农技服务项目建设中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东海县还积极鼓励和吸引专业化组织、龙头企业、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社会要素参与,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依托江苏省作栽站、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与农业企业及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以‘政府+基地+专家(农技员)+企业(规模经营组织)+农民’模式为主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和政府引导性支持和社会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自我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稻麦周年的栽培水平和生产能力。”县农委党委书记黄兆祥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