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生活网

热图推荐

媒体公益 路在何方——周少艾

2013-1-23 16:22:42 3555 0

[复制链接]
炽天使 发表于 2013-1-23 16:22:42 |阅读模式 来自: 吉林

炽天使 本帖作者

2013-1-23 16:22:4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益事业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传播的载体也在不断丰富,公益传播已然成为现代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命题。在公益传播过程中,媒体作为公益传播的载体以及参与者,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文化传播、舆论导向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就目前我国媒体公益传播效果而言,大多对公益的热情和关注度不够,报道内容也不够专业,大部分还只是归于社会新闻一类,这样的报道方式使其传播效果有限,对公益事业的认识难于深化。因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益传播理论框架以推动媒体公益传播势在必行。
  投身公益是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党的喉舌、社会传播的平台,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宣传、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这其中,公益传播建设是重要一环,媒体不但应该是报道者,更应该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参与者,在传播公益的同时树立和弘扬良好的品牌形象。
  笔者认为,投身公益事业是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这是对爱与责任的最好践行。慈善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报道出来的,而是大家一点一滴、脚踏实地做出来的。媒体手中有笔、有镜头,因此,我们可以更好地宣传公益。媒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媒体做慈善,由于其传播作用更能引起世人的关注,也能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理想和热情都是源自对某一个事物的深深喜爱,只要媒体热爱公益,心中有公益,这种理想和热情就一定会长久地延续下去,而且会影响到更多的人投身公益、热爱公益。杨澜就是这样的典范,虽然她是主持人,但她也同样是公益事业中的先行者、倡导者。
公益传播媒体有优势
  媒体首先有认识上的优势,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公益事业的主体,包括各类基金会、草根组织,可以更积极、客观地去看待公益事业;媒体有信息、资源上的优势,媒体本身就应该属于公益事业中的一环,通过媒体来普及公益知识,传播公益精神,放大公益声音;媒体还有对公益事业监督的作用,媒体可以通过不同社会主体的视角去看待公益事业,发现公益事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曝光或者理性探讨来促进公益事业的改进和健康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媒体从业者在这点上做得还不足,公益领域专业知识、经验还不够。
媒体的优势在于传播,因此,媒体做公益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客观以及建设性,媒体需要真正的公益精神、正确的公益知识和准确的公益信息。正确的公益理念首先要基于公益事业发展的规律,其次要考虑到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所处的环境、过程,对于违背公益事业发展规律的做法、现象,要坚定地予以批判、曝光,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对于符合发展规律,但某些做法不符合规范的,要多一些宽容,给予善意的批判和指正。但无论如何,切忌高高在上的姿态,切忌脱离实际的空谈。同时,还要多关注新生事物,多关注草根组织的发展,多传达他们的声音,因为他们是公益事业的未来。
  我们可以看到,身边很多媒体人已经从自身做起,捐出时间投身于公益事业,但还远没有将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善用新媒体拓宽渠道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iPad等新媒体应用的出现可谓扩展了公益传播的载体形式。新媒体公益传播可以说具有社交性、交互性、非强迫性、广泛性、低成本性等特点。与以往相比,微博等新媒体的参与使得公益慈善参与人群更为庞大,以前公益是少数企业家、公益人、政府的事情,现在通过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变成了更多大众参与的事情。
  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即便是一些平常小事,通过微博的快速传播也都可以得到关注和行动。从“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等这些微博上备受关注的公益项目中快速聚集了公众的慈善公益意愿和慈善捐赠,同时让全民公益的理念和文化得到了传播。
但公益传播在运用新媒体上仍处于初始阶段,笔者认为,有必要不断加强对网络技术的运用,不断丰富创意,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公益,形成与传统主流媒体的整合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慈善、加入慈善,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当然,媒体公益传播不能一阵风刮过了事,在公益传播道路上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唯有这样才能真真正正起到示范作用,让更多有能力愿意资助弱势群体的人们了解情况,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引导舆论和公众的视线和热情。
  其实,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方兴未艾,而主流媒体对慈善的专业度也远远没有达到对社会、对公益宣传所应有的高度。因此,公益传播任重道远,我们仍需不断探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