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炽天使
发表于 2013-1-23 16:22:12
|阅读模式
来自: 吉林
“眼泪指数”不是公益的全部
西方国家的公益慈善有百年历史,只要是非营利的,都可以是公益组织来做的,教育、医疗、社会文化、社会福利……其中帮助弱势群体的体量却不是特别大。而我们现在,说到公益,似乎都想到的是弱势群体,筹款前,都要准备一个“眼泪指数”特别高的故事。在一个超大型社会里,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公益的方式解决。比如“多背一公斤”的活动,一方面为农村孩子服务,另一方面,也让城市白领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再比如“科学松鼠会”,如果没有能打动人的科普文章,怎么能让孩子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呢?
最近,我在做首届“帝亚吉欧梦想助力计划”活动的评委,我们会依据梦想计划对社会的影响力、前瞻性、可行性、坚持性,以及结合选手在相关领域的实际经验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判,但最关注的,还是那些常常被人忽视却能为特定群体带来力量和希望的项目,不仅是弱势群体。在台湾,过去6年最终得到资助的“梦想计划”有着广阔的涵盖面,其中包括帮助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回归社会、建立乡村图书馆、改善乡村医疗网络、记录生物生态发展、弘扬传统技艺、发展儿童启蒙教育、保护环境等等。
这是在为公益理念纠偏。
做公益的人不能太“自恋”
四五年前,我创办NPI时,发现做公益的人,许多有“自恋”的毛病,他们以弱者自居,用爱心“绑架”,动不动就说“你应该帮助我,因为我在帮助弱势群体”。在公益行业里,不应该再谈爱心了,重要的是能力的提高、定位的明确——一家NGO的创始人可能是满腔热血,不计任何报酬。但之后参与进来的人,身份复杂,心态各异,要做好一个NGO组织,难度不亚于做一家企业。我在四川抗震救灾期间,看到一家NGO组织打出的标语“你不是来做好事的,而是要把事情做好”。特别有同感。
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能力。我一直说,做公益,不怕没人投钱,只怕没有创意。NGO应该是社会创新的主体,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政府创新成本太高,也不合适。
|
|